反电信网络诈骗:数字之盾的必杀技
通信产业网|2022-09-14 14:47:41
作者:崔亮亮来源:通信产业网

【通信产业网讯】(记者 崔亮亮)9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以下简称《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公布,为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提供有力法律支撑,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自此有了专门立法。

专家认为,《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是“小快灵”“小切口”立法的生动实践。相比刑法等传统手段,《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特点在于实现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的防治与处置的前移。

为此,电信运营商在打击预防电信网络诈骗中以科技的力量有效遏制,从源头上进行高效管控的重要作用突显。近年来,电信运营商已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用数字化的手段打造反诈之盾。

从源头遏制

反诈工作要从源头上进行遏制,就要有效治理管控电信网络诈骗工具,《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规定:基础电信企业和移动通信转售企业应当承担对代理商落实电话用户实名制管理责任。

在落实实名制方面,电信运营企业早已积极布局。自实名制实施以来,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严格落实电话用户实名登记,确保人证一致性,避免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开卡用于电信网络诈骗。

在入网环节,运营商面向用户进行反诈风险提醒,强调“实名实人”入网。中国联通网络与信息安全部负责人表示,中国联通在实体营业厅配置海报和提示单,在线上商城展示反诈公告,“实名开卡,实人使用”。实施分级分类入网管控,针对涉诈高风险用户,暂停新开卡入网,针对涉诈中低风险用户,进行入网弹窗,提醒一线营销人员加强入网审核,从源头降低涉诈电话产生风险。

作为移动通信转售企业,中兴视通自2015年正式商用以来将电话实名制登记作为运营商的基本职责。中兴视通COO郑启忠表示,中兴视通反诈专班在2021年6月已成立,并已完成虚商实名制管理系统的线上对接和协同联动,目前正在准备网渠实名数据库的对接和数据推送,预计9月底完成。这些能力的完善将在系统上提高实名制的“实名度”。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聚焦人民群众关切问题,开出了一剂打防并举的良方。通信行业法律观察家伍霞表示,《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必将推动全链条反诈、全行业阻诈、全社会防诈的格局加速形成。将于12月1日实施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赋予了电信运营商拒办异常卡、限停卡功能等法定权利,将“实名制”“清卡断网”等行业监管要求提升到了高位阶法律层面,为电信“反诈”提供强有力支持。

特色服务护通信安全

在《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中提到,国家支持电信业务经营者研究开发有关电信网络诈骗反制技术,用于监测识别、动态封堵和处置涉诈异常信息、活动。因此电信运营商的反诈工作不仅仅在于实名制、清卡等管理运营,加强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成为运营商未来反诈中的必选题。

为降低用户电信网络诈骗接触面,电信运营商开展了一系列反诈特色服务,实现安全通信服务使用。

“谢绝来电”服务,是中国联通根据用户需求,对涉诈电话、广告推销、违法犯罪等多种类型来电进行拦截,避免用户接听不良信息;针对境外诈骗电话高发态势,免费为用户提供境外来电提醒服务,提醒用户注意辨别防范风险。据了解,中国联通今年以来累计发送4.3亿条境外来电提醒短信。

电信网络诈骗是可预防性犯罪,及时、有效地对诈骗份子联系的潜在受害人开展劝阻能够大幅降低犯罪实施的成功率。然而各级公安机关利用电话等形式对正在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的群众进行预警劝阻时,人们会把公安机关的陌生电话误认为诈骗或骚扰电话。为此,中国电信等运营商纷纷创新推出“反诈名片”服务,当公安机关向用户拨打预警劝阻电话时,以闪信方式在屏幕上进行标记,提醒用户注意接听。

除了闪信方式的“反诈名片”,中国联通沃音乐将5G VoNR与AI、XR等技术融合,全面升级“视频彩铃+”应用,推出的5G视频名片,对反诈工作也大有裨益。5G视频名片实现身份认证,在振铃阶段为用户提供拨打方真实身份信息视频动态显示,等于给用户吃了一颗定心丸。未来,中国联通沃音乐将结合官方反诈数据库及可疑号码识别能力,推出的“可疑名片”功能,为诈骗号码分配标签,自动拦截骚扰电话。

此外,中国联通推出的的“风险电话提醒”和“AI秘书”等反诈利器,同样能够强制提醒用户注意防范,有效助力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大数据成为精明的“猎手”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明确了运营商作为反诈打防链条中关键责任主体的法定角色,电信运营企业应加快将“外法”转化为“内规”,完善反诈全环节制度机制。同时《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提及,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及时识别、阻断非法设备、软件接入网络,并向公安机关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报告。

运营商运用的大数据监测预警技术,在及时阻断诈骗电话传播,防止用户触达诈骗信息,协助公安机关开展快速识别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实现精准打击。

中国联通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联通不断提升大数据分析能力。行业内率先建设完成集团级大数据防欺诈系统,针对诈骗电话常见拨打场景,形成异常呼转、频繁换机、异常GoIP设备(虚拟拨号类设备,将传统电话信号转化为网络信号,一台设备可供上百张手机卡同时使用并拨打诈骗电话,可人机分离远程操控)等核心大数据模型,同时实现疑似涉诈号码15分钟内快速处置,有效阻断诈骗电话传播。

中国联通深入开展“打猫行动”,联合公安机关实现对“猫池”(跨境或远程操控插卡集群设备)的快速发现、准确定位和联合打击,利用大数据智能算法监测涉诈线索,并结合人工核验,与公安机关联动,侦查确定犯罪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

中国移动安徽公司副总经理韩露公开表示,针对GoIP、猫池等黑产设备诈骗问题,中国移动部署开展“打猫”行动,从“打卡”和“打设备”两方面开展模型研判,自主研发GoIP监测预警平台(俗称“打猫杀手”)。基于全网的话务数据、信令数据、流量数据、IP地址池等,针对不同的作案设备,部署了“机卡一体”“机卡分离”“简易组网GoIP”“网络嗅探”等四大类监控模型,识别发现高危号卡和设备,输出涉诈号码、活动基站、活动时间、访问记录等线索,推送公安机关开展快速识别,切实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今年以来,中国移动已协助各地公安机关缴获诈骗窝点作案设备5000余台,捣毁境内诈骗窝点1300余个,抓获犯罪嫌疑人近4000人,极大压缩了不法分子的作案空间。

在诈骗犯罪技术不断升级的新形势下,反诈策略也需技术的不断加持。本次《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多处提及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加强技术手段,建立本行业反诈技术措施建设等,这相当于在法律层面肯定了技术防诈的路线。

目前,运营商创新技术手段,采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正逐步构建起全方位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系统能力,与公安部门建立技术共讨的联动工作模式。

伍霞表示,运营商应做好与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各项工作的衔接配套,加快反诈监测、预警、处置等技术应用创新升级,为承接更高更严法定义务做好充分准备。

责任编辑:崔亮亮

【欢迎关注通信产业网官方微信(微信号:通信产业网)】

版权声明:凡来源标注有“通信产业报”或“通信产业网”字样的文章,凡标注有“通信产业网”或者“www.ccidcom.com”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通信产业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摘编等用于商业用途。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通信产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