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产业网讯】(记者 高超)今天,2017中国智能终端技术大会(第三届)暨中国智能硬件开发者大会(第二届)在北京新世纪日航酒店召开。中关村智能硬件产业联盟秘书长董宇表示,“智能+”浪潮将引领物联网产业从“万物互联”走向“万物智能”,创造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董宇认为,“智能+”浪潮是从“万物互联”过渡到“万物智能”的中间环节,共分成智能硬件、智能交互、云和大数据、人工智能四个层级。
其中,智能硬件是“智能+”浪潮的基础,即现实载体,主要包括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出行、机器人、无人机、泛智能化设备等。智能交互就是连接与感知的结合,主要包括感知物联、VR/AR、语音交互、体感交互、多模态交互融合、脑电控制、智能空间等方面。云和大数据,即云计算、云存储、云服务、云连接、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决策等。人工智能,就是逻辑和判断,具体包括深度学习/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机器视觉、生物特征识别、智能机器人、情景感知计算、自动驾驶等。
随着集成电路、智能硬件、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智能终端产业呈爆发式增长。根据Garnter的预测,到2020年,全球联网设备数量将达到260亿台,相关市场规模达到3000亿美元。为此,董宇认为,当前正处在社会信息化第二次浪潮的起步阶段,“互联网+智能”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实施,消费和产业升级的需求快速释放,为“智能+”相关产业打开万亿级的市场空间;行业巨头加大产业布局,部分初创企业快速成为细分领域龙头,前沿技术加速转化为产品,“智能+”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期;产业升级牵引、前沿技术产业化驱动,“智能+”领域的创新公司近几年内获得了爆发式的增长;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前沿技术产业化带来的技术转移红利,将成为产业界和投资界的超级风口;科研与市场、产业与创新、区域与发展的矛盾形成了“资源断层”,断层的融合释放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资本增值空间。
据了解,2017中国智能终端技术大会(第三届)暨中国智能硬件开发者大会(第二届),是第五届中国手机设计与应用创新大赛系列活动之一。本次大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广东省经信委和惠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活动组委会及通信产业报(网)承办。活动得到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和主要信息通信及设计领域行业协会的支持。
以下是现场速记: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刚才听了主持人的介绍,我们今天下午的嘉宾是高朋满座,所以安排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文化叫抛砖引玉。我先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一下我们的心得和体会,以此引出下面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嘉宾精彩报告,谢谢。
我的报告题目是叫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能”,打造消费和产业升级的加速引擎,这个其实后面也含着一个意思,就是从现在,无论从媒体还是产业界,看到很多行业前面有一个定语叫智能,智能究竟是什么东西?智能硬件、智能交通、智能城市、智能医疗很多,这个智能究竟是什么含义?和现在的产业结构有什么样的关系,另外无论从投资还是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智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趋势性的结果,下面就这个问题跟大家做一个汇报,希望有机会和在座各位大家做一个探讨。
首先也是尝试着把现在整个和智能相关的大的产业发展趋势做一个汇总,这个是整个整理出来的可以说是智能家发展的趋势以及内部的内涵,我们看到现在谈的智能,从产业的发展的规律来说,可以类比到以前信息化和网络化,实际上对现在的整个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传统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在现在智能时代,我们所谓的世界发展基础设施是什么?其实就是现在的物联网,所构建的万物互联,如果把物体的智能和未来智能一定不是人,人构成的社会就是智能的社会,一定是物和物构成的形态是智能形态。看人类发展轨迹,首先要连接主体足够多,其实就是物联网发展构建了顶层非常好的基础。这个基础之上从芯片、算法、材料等等一系列技术,最后融合到一起构建了一个你可以用体积很小的单元,承载更多的计算任务,这样实际上带来无数有非常强计算能力的微点单元,构成一个网,这个基础上产生很多类似人进化或者生物进化产生相关的现象,这个可能就叫做智能现象。
未来大的趋势就叫万物智能,这个环节当中,过渡的阶段叫智能的浪潮,分成四个层级,分别是智能硬件,智能硬件是整个智能+浪潮里的基础,应该说是现实的载体。第二个是交互,把连接和感知放到一起,其实对应的是一个人,对外和对外进行数据交互的能力,包括可以感知到物理,一些外在环境物理状态,比如温度、湿度,包括屋里很亮,这种都可以用传感器,这个就是新兴的产业领域。通过这个进行和外界的环境的交互。另外一种机器和人之间,还有一个人机交互,仔细想,上个月底商超融了4.1亿美金,接近了30亿人民币,创造了整个科技领域的单笔最大融资,其实就在做一个事,把机器模拟人的眼睛,在语言包括有科大讯飞,语音会出现一系列拟人化的公司。
再往后从体感,人可以感知空间,将来设备通过多模态感知融合也可以把空间作为感知的载体,从而形成对智能空间的判断。其实这样的话把感知和交互放在一起,也是一个细分的产业。
第三个是云和大数据,这个比较好理解,就是存储和分析,最后一个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带给我们是什么?其实就是前面三个为我们构建很好连接的载体,数据的基础和一定量的可供学习和分析的底层的数据平台以后,人工智能就是逻辑和判断,所以这个构成了智能+的浪潮。我们尝试把具体细分的技术点列出来,后面跟着就是企业、产业以及对产生行业一系列相关的产业对接和资源的互换,这也是整个智能+浪潮具体的分析。
对人工智能或者智能+我们在国际上有很多咨询公司,都给出了自己的预计,我们选了伙伴,这个相对来说集中,它的数据到2020年,联网设备数量达到20亿台,相关数据到30亿,我们从不同咨询公司给出的数据来看也是爆发性增长的行业,也是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区别只是前面个别的数,是1还是10,应该说我们处在一个社会再一次的信息化的浪潮,可能刚起步的阶段。因为我们论坛的主题是智能硬件,所以把智能硬件的理解和分析也给大家做一个汇报,这是我们把智能硬件剖析了一下,尝试着提出内涵,通过内涵可以更好的,包括从业者,包括相关产业政策,有比较好的抓手和着力点。应该说是电子信息技术是它的基础,智能化是核心,跨行业融合创新是特征,具备的是联网通信,感知交互和智能运算的能力,这个对应人的社会化以及感知和整个人大脑的运行,三个特点,是一种具有高附加值的设备和产品。最重要硬件本身是一个载体,实际上我们想买一个智能手表或者买一个智能硬件的设备,付费去买的是什么?实际是基于硬件,加上上面一些核心的算法,面对的垂直行业去提供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最核心的是买传感的服务,所以智能硬件不能和服务和行业割裂来看,如果割裂看,会发现可能缺少一种最基本的商业模式。另外,市场定位也会发生问题。
下面两个我着重说一下最后的表,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表,这是发改委2012年出的用于指导全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类目录,一共40多页,标蓝的那页是我们自己填的,我们把市场上有的智能化产品和解决方案列出来,和现在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放了一个对标,结果很有意思。在这个之前,我们做智能终端统计分类的时候,基本上分类落在第二大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里面的电子终端设备制造,前面带智能这个词的,智能硬件出来以后,我们把产品按照对标往统计目录一对,发现特别有意思的是除了农药、中药有一个细分领域以外,几乎其他的7+1,所有领域每一个细分的行业,细分的轮胎,完全和电子不沾边的东西,都出现了相应的智能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整个智能硬件内涵不单单是在电子消费品一个领域,其实是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对现在全行业甚至垂直行业里面的各个细分的节点和要素进行统一的升级和升级,还是升级,所以这个再去看行业市场和趋势就很有意思。跳出电子和终端领域去看智能硬件,会发现这个行业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带来的市场的机遇也非常巨大。
右边的图是整个行业分类的分析,政策环境简单说一下,我们自己做孵化器和基金,尤其在地方,给地方领导解释这个产业有什么意义的时候总结五点,第一是告诉高附加值万亿级新兴产业。第二个地方政府到下面都谈,大家想各种各样的办法,从前端去推创新,这个实际上很困难的,我们智能产业没有创新就不存在,政府最擅长的从产业的维度去扶持,这样你可以从产业的维度把这个事做好,培育出来以后把创新驱动、供给侧改革、智能制造2025以及一系列现在我们关心的,应该说政府关心的重要的点都摘出来,所以这是一个从你最擅长的角度切入,培育出一个产业就能达到很好的东西,按照这个逻辑去思考,做什么事都很容易。
后面政策环境,这个不用细说了,几乎各种各样政策环境都对我们的产业是利好和扶持。再往下说机遇,机遇我们觉得为什么从现在看整个智能+行业蓬勃发展,有两端,一端是前面,我们看到前面是一系列的,我把硬件列上了,这都是硬件技术的突破带来的技术的创新,后端实际上是消费和产业升级带来的一系列的新的需求。应该说一方面是需求牵引,另外一方面是技术驱动,造就了中间整个一系列的智能+的产业浪潮。从里面这些细的产品看不出来什么,我点几个公司,大家可以感受到趋势或者发展多么强烈,比如商康科技,我们划到智能+的范畴里,也就是三四年的时间,一百亿的估值,上一轮融了20多个亿,包括然后大江,孵化器还有几个小公司,印象特别深刻,既高兴又后悔,高兴的是一年之后融了六千美金的公司,第二遗憾的是开始的时候,我们也没想到七个人的公司,在一年以后发展到接近150人,汇聚了斯坦福、麻省、谷歌等一系列的高端的人才。这是这个产业发展,我们觉得应该挺跟得上时代的,我们的发展还是跟不上。这个再细分,剖析一下把整个中关村地区,这几年拿到融资的比较好的初创团队做了一个分析,几乎这个团队的组成结构都有一样的特点,就是核心的技术团队一定是清华、北大、中科院,国内的一线高校或者是海外的博士带队回来,组成核心的技术团队,再加上微软、谷歌、IBM或者是高通等等,或者国内的BAT这些核心市场总监的技术人员,搭建一个团队,几乎95%以上拿到千万级融资的,后续发展比较好的企业,都是这种状况。
这个其实背后就一个事,科技成果转化,倒退三年市场上几乎没有人工智能的公司,人工智能这个东西,想把它研究明白或者基本入门,没有五年到十年以上的深入研究,连门都找不到。这两年市场突然冒出这么多公司哪来的?就是科技成果转化,但是不是显性的,是一种隐性的,因为现在体制,虽然这个体制在逐渐的消融,其实资产转移等各个细节的完善,但是体制没有完全把这个墙拆除之前,很多有志的人或者想挣钱的人,换了一种方式,通过绕开这个体制,把他的东西带到市场上,把知识和产品带到市场上,和资本和市场的产业资源结合,就出现了这么一批,应该说爆发式增长的企业。
我们去年把整个中关村地区的人工智能和智能硬件两个领域的公司做了一个统计,去年一年在人工智能这个领域大概是60亿人民币一年,在中关村,智能硬件是在80亿左右人民币整个融资,这还是公开的数据,还有不少没有公开的,这两个领域去年拿到了140亿人民币左右的融资,比前年翻了一番。但是在市场上远没有前两年炒的那么热,为什么?因为大家已经开始赚钱了,当你赚钱的时候没有时间去做PR,没有时间做这个无关的事,因为要求赚钱,所以有一些非常细的数据可以给大家一个不一样的感受,所以说智能产业发展应该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总结大概是五点。
最后一点说一下,实际上前面说了一堆,最后扣到三个主题或者说三个矛盾上,一般来说有矛盾的地方,或者是看出来明显不平衡的地方,基本都是机会,第一科研和市场,每年国家万亿级科研投入,这就是天使,当一个项目之前有人投了一个亿,现在五百到一千亿变成自己一部分股权的时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第二是产业和创新,产业和创新是什么概念?从去年开始北京、上海、深圳基本不去了,去东莞,长三角二线和三线城市,特点是规模不大,但是有千亿级的产业,就一种产品,占了全球70%左右的市场,这是集约性。我们做前端智能的产品和总结方案的时候,没有必要到全国去找市场,比如说上海,全球几乎所有的玩具都在汕头的澄海县,服务机器人的时候,现成的产能和沉淀的资本,为什么不在那找机会,反而在深圳、北京自己找产业机会。中国像这样的产业集群不下一百个,每个都透着大量的市场机遇和资本,如果我们通过一个区域性的产业集群,我前端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透过在全国市场上占20%到30%的市场份额,这无疑是上市公司的标的,所以这个就是一个科研和市场,产业和创新,另外就是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三个矛盾。
消费升级也是这个概念,我们把全球技术扩大到一个点,把中国不同区域产业,传统产业升级释放的需求作为载体,跨地域和跨空间匹配,这里面会发现非常有市场机遇,无论是投资和产业。对接产业和创新,实际上也是刚才我们说的三个矛盾带来的三个红利,对三个红利来进行引导,这个引导什么?社会投资。我们知道制定政策的时候有市场驱动、政策驱动一系列驱动,落到实际操作层面就一个事,投资驱动,没有钱前面所有要素没有办法有效的整合,也没有办法有职能,为什么社会资本绕开各类国家给你设置的体制上去投,冒着巨大的风险,因为他的盈利模式非常清晰,所以从政策制定角度来说,所有的驱动因素以外,最重要的一个要为资本设置一个分级的退出机制,然后是有政策性的引导,让他们能够各类的社会资本,杠杆的作用要发挥非常有效,让各类的社会资本能够去进来,这样产业发展就会非常顺利,这是一个创新发展生态体系的宗旨和原则,这个可以后面来进行沟通。
最后一个图说一下,这是围绕前沿技术产业化孵化加速体系,这个事做了一年,大概五六个项目,有不行的,有不错的,总的估值是30多个亿,有拿到融资的,总融资四个亿人民币,下一步是自己的天使基金,现在正在加速的募集。第一个在北京,北京有一个孵化器出来,现在按照加速和孵化的逻辑在全国正在迅速去铺,基本上按照我刚才说的到产业集聚的地方,把中关村核心的资源对接,这个企业技术再牛,团队再漂亮不用去看,如果抓不住。这是一个配套的服务体系,面向就是前沿技术产业化,弥补科技创新和市场需求的空白,依托产业政策,地方产业政策一定是为这个事做后门,做助力的,说白了就是接盘子,你前面做很多事会很容易,央企产业投资基金和上市投资形成联动。标的也很简单,就是全国范围内重点院校的人工智能重大科技成果,这块是一个红利,我们把国内211以上高校,在这些领域上下游都拿出来做一个库,正在分这个,有很多东西已经相对比较成熟,抽出来以后,按照下游的产业集群配市场和资源,再和产业链上下游一起去看,搭配的靠不靠谱,靠谱的话再让投资和资本一块进来,我们自己也小心翼翼。顺应产业发展规律,打造一个产业风口,希望树立科技金融的新模式,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高超
【欢迎关注通信产业网官方微信(微信号:通信产业网)】
版权声明:凡来源标注有“通信产业报”或“通信产业网”字样的文章,凡标注有“通信产业网”或者“www.ccidcom.com”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通信产业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摘编等用于商业用途。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通信产业网”。
崔亮亮
收缩还是扩张:eSIM怎么啦?
近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相继宣布暂停...【详细】
通文07.28
奇安信发布应急响应报告:老旧网络安全隐患依然大行其道
马继华07.27
运营商eSIM:开得郁闷,关得慌张